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11 阅读:3 2025-07-30 08:32:03 评论:0

苏州博物馆这些天正在举办的“从拙政园到长物志”、“从拙政园到莫奈花园”两大特展成为文博界与艺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场被誉为“苏州最大规模园林主题特展”中,澎湃新闻发现,以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与其曾孙文震亨等为代表的明代文氏家族五代文人书画家作品齐聚展厅,不仅见证了一个家族的文脉传承,更呈现了明代苏州书画艺术的成就和五百年来的江南文心。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1张

文徵明(1470-1559)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2张

明代文氏家族世系简表 苏州博物馆 图

园林入画与文徵明的艺术奠基

当观众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园林特展的第一篇章驻足时,文徵明82岁所作的小楷《归去来兮辞》呈现的不仅是一幅书法杰作,更是一位艺术宗师的心灵独白与精神启示。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3张

文徵明 《楷书归去来兮辞》 故宫博物院藏

嘉靖三十年(1551年)秋,在横塘的一叶扁舟上,这位八旬老人以无界格小楷抄录陶渊明的归隐名篇,笔法清逸俊雅,结体方整紧劲,通篇潇洒自然,无一懈笔。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记载:“文氏早晚必书小楷一篇为日课”,这份八十高龄仍坚持的日课,成就了明代小楷艺术的巅峰。

《归去来兮辞》中流露的闲适平淡、颐养天年的平和心境,与文徵明晚年参与设计的拙政园形成跨越艺术门类的精神共鸣。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4张

文徵明 《真赏斋图卷》(局部)国家博物馆藏

而在展览中一并展出的《真赏斋图卷》,则直接揭示了文徵明如何将造园理念转化为视觉语言。画卷从右至左徐徐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颇为高大秀美的太湖石,玲珑剔透并具有重峦叠嶂之姿,造型兼具奇崛与秀雅,石群中间还点缀着绿树红花,更显生机之态。再往左是松柏、梧桐与被一丛修竹掩映、环绕的草屋两间,右边房屋木架上摆满书卷画轴,左边则图绘两文士于桌前对坐的场景。画中的书房与庭院相呼应,花木疏密有致,太湖石与松柏竹的布局,无不体现他对“城市山林”的理想建构。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5张

文徵明 《真赏斋图卷》 国家博物馆藏

家学与新风,承变中的文氏第二代

“看雪山楼忆往时,玉花千队舞差差。频年踪迹空魂梦,此日江山有别离。俯仰岁时如信宿,蹉跎事业愧相知。寒梅未必凋零尽,秋月春花尚有期。”文徵明长子文彭的《草书诗》扇面页,运笔恣纵,点画飞动,字里行间洋溢着潇洒豪迈的气概。不同于其父的法度森严,文彭的草书萧洒散逸,轻松自如。清代王文治评价其“精熟不如父,而萧散之气则远过之”。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6张

文彭 《草书诗》扇面页 无锡博物院藏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7张

文嘉 《秋塘红藕图》 天津博物馆藏

展柜一侧,文徵明次子文嘉的《秋塘红藕图》则取法元代画家倪瓒,近景树上枝叶随秋风吹拂,数片荷叶和几枝红莲挺出水面,图式疏朗,笔墨简约,远处群山迤逦,意境悠远,格调高雅。画上作者行书自题“西风一夜秋塘晓,零落几多红藕花”,款署“文嘉写于拙政园之若墅堂”,书风流畅飘逸。整幅画描绘了明代清朗雅致的文人园林景色。

文嘉在继承家学的同时,发展出更为简淡的绘画面貌,其画作中的花鸟元素后来成为苏州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灵感来源。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8张

文伯仁 《石湖草堂图卷》(局部)苏州博物馆藏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9张

文伯仁 《石湖草堂图卷》(局部)苏州博物馆藏

展览中最引人入胜的家族对话,出现在文徵明侄子文伯仁的《石湖草堂图卷》前。这幅长达142.4厘米的设色手卷图绘了苏州楞伽山麓的石湖草堂,湖隈山回路转,松竹交阴,主人据案展卷而坐于草堂之中,童子侍应于侧,寺前则可见一僧独行。湖面柳岸,可见一船正停泊待渡。用笔疏秀,设色妍雅,是一幅典型的隐居读书图。

文伯仁所画山水风格大致有两类:简者仿文徵明的细笔山水,一般构图疏朗,笔墨细秀;繁者出自王蒙繁笔山水,往往布局茂密,山峦层叠。此卷即仿文徵明细笔一路,画家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山门、斜梯、堂屋,湖面留白处理极富抒情效果。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10张

文伯仁 《石湖草堂图卷》(局部)苏州博物馆藏

石湖草堂是文徵明得意弟子王宠读书的地方,文徵明《王履吉墓志》称其:“少学于蔡羽先生,居洞庭三年,既而读书石湖之上二十年。非岁时省侍,不数数入城。遇佳山水,辄忻然忘去。或时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含醺赋诗,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载之思。”此卷作成之缘起,乃王宠曾经于此临写祝枝山《送杨侯入觐序》送与弟子元宾,元宾携入京,并请文伯仁为之补图。

明代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精准概括:“(文徵明)子嘉及犹子伯仁,并嗣其妙。嘉竹树扶疏,伯仁岩峦郁茂。”展览将文伯仁“郁茂精细”的画风与文嘉“竹树扶疏”的作品并列,让观众直观感受同一家族内不同的艺术个性。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11张

文元发 《行书诗扇面页》 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之孙,文彭之子文元发,是延续文氏一路艺术风格的重要人物。文元发自幼丧母,随祖父一起生活,得其教诲。善诗词,工书画,并影响其子文震孟、文震亨,父子三人均以诗文书画名重当时。此次展览呈现的行书诗扇面页书录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的《钟山诗》,书风受文徵明晚年学《黄庭经》风格的影响。

《唐人诗意图册》与文震亨的集大成

特展中,文徵明曾孙文震亨的《唐人诗意图册》备受瞩目,此册以唐人诗意入画,将诗境化为视觉意象,不仅展现技法之精妙,更投射出晚明文人乱世中的精神栖居。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12张

文震亨 《唐人诗意图册》第十开“白居易诗意” 故宫博物院藏

《唐人诗意图册》每开对应一首唐人七绝,涵盖白居易、李绅、卢仝、施肩吾等十二家诗作。文震亨在题跋中直言:“图不必尽与句合,而高远之情觉超出笔墨之外。”这一创作理念突破形似桎梏,直指意境重构。例如第七开“卢仝诗意”(饥食松花渴饮泉):画面以石青、石绿敷染山体,一白衣隐士卧于阳坡软草间,鹿麋相伴。诗人“与自然共生”的野趣,通过人物线条的细秀与山石皴擦的粗犷对比,形成超逸的视觉韵律。第十开“白居易诗意”(地僻门深少送迎):秋庭落叶满径,老者携藤杖独行。画家以赭石点染枯叶,墨笔勾出虬枝,萧疏中透出“披衣闲坐养幽情”的禅意。此类处理凸显文震亨对诗眼的提炼——弃叙事而取心境,使画面成为诗歌精神的延伸而非图解。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13张

文震亨《唐人诗意图册》第四开“武元衡诗意” 故宫博物院藏

作为文徵明曾孙,文震亨的技法深植吴门画派传统,又融入个人创新。第四开“武元衡诗意”中,栽竹高士仅以数笔勾勒身形,重点投射于“终岁不知城郭事”的忘俗神态。此种“工而不板,逸而不散”的风格,折射晚明艺术从写实向写意的过渡,亦呼应《长物志》中“宁古无时”的审美主张。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14张

文震亨 《长物志》 明末刻本 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

《唐人诗意图册》历经谭观成、清内府递藏,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印,其装帧与材质亦显珍贵:以“澄心堂纸”为底,纸质柔韧如绢,墨色历数百年仍明润。文震亨在题首交代创作缘起:“嘉卿有澄心堂纸,剪为十二帧……闲窗当意兴小适时作图”,足见其以稀世材料托付胸中丘壑的郑重。今日观之,此册不仅是晚明诗画交融的巅峰之作,更为现代人提供古典生活美学的参照——如《长物志》所倡,真正的雅致非器物堆砌,而是“与物游心”的生命态度。

及至文氏家族第五代,文徵明玄孙女、文从简之女文俶幼承家学,深受文徵明“清丽雅逸”的吴门画风影响,其《花卉册》中精微的没骨晕染、诗书画结合的形式,均可见文氏家学渊源。作为女性艺术家,她的《金石昆虫草木状》博物图谱拓展了文人画题材,成为明代闺阁画家中的巅峰人物。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15张

文俶 《花卉册》 青岛博物馆藏

如展出的青岛博物馆藏文俶《花卉册》,构图纯粹而意蕴丰饶,堪称文俶“以草木写心”美学思想的凝练表达。文俶将文徵明“清逸秀雅”的吴门设色传统,转化为更具装饰性的女性语言,如第一开,萱草叶片以双钩细线勾勒筋脉,花瓣采用“没骨叠染法”,以胭脂与藤黄渐变晕染,再现《本草纲目》般的写实精神;蝴蝶触须纤如毫发,翅脉纹理清晰可辨,体现“鲜妍生动,曲肖物情”的特质。

文徵明家五代人的苏州生活,都在这些字画上 第16张

展出现场的文震亨山水手卷

在苏博,其实还可以走出展厅之外,寻访文徵明栽下的紫藤,从园林到亭台,从文徵明《真赏斋图卷》到文震亨《长物志》中定义的“长物”风骨,苏博双展在湖石与亭台的光影交织间,让人感受到文氏家族以“长物”抵御流俗的精神追求,以及五百年来一直流传的江南文心。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kuaizu.me/post/22986.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