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为何长期未被识破?三大央媒共同关注“假院士阮少平”

11 阅读:11 2025-08-10 19:32:04 评论:0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经由澎湃新闻持续报道,这位长期利用假身份招摇撞骗,多年来混迹于学校、企业、医院、行业论坛等场合的“阮院士”,被逐步揭露。

随着媒体合力深入打假,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三大央媒也先后发布评论文章或视频,呼吁关注“假院士”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

8月8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评论文章《合力清除“阮院士们”生存的土壤》称,动动手指就能查证的谎言,为何长期未被识破?这不得不让人深思。“阮院士”的精心算计和套路招数具有一定迷惑性,比如多挑县城下手,尤其是中小学成了他行骗的重灾区,通过频繁曝光、高频报道来做循环“背书”,降低相关方对其身份的怀疑,骗取更多邀请单位的信任。

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一些机构和单位热衷于请“大牌”“名人”撑门面进行“荣光加持”,在对光环、标签的盲目跟风热捧追逐中,疏于审核查验,让骗子乘虚而入。也不排除有的活动主办方可能对“阮院士”的身份存疑或是将错就错假戏真做,这其中的猫腻和责任,有待进一步调查。

文章强调,对假冒身份的骗子,必须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狠打”的同时还得“严防”,骗子的戏台正在倒塌,但滋生“假院士”的土壤并未清除。如何进一步压缩“阮少平”们的生存空间,需要多方共同思考和行动。从组织方来说,彻底清除对头衔的迷信,精简活动,注重实效;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各类行业活动的指导和监管力度;而全社会都要擦亮眼睛,提高辨别能力,让每一个骗子都无处遁形。

8月9日,白岩松在央视节目《新闻周刊》中点评称,“这样的事发生在互联网时代,让人大感惊奇,稍微仔细去核查一下,‘真假李逵’就很容易分辨出来。但是作假的人要么利用熟人的关系,要么利用作假的论文等等,已经获取了某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中医院院长等头衔,变得更容易行骗。可怜了那些听过他讲座或发言的中小学生。而这个人之后,人们又发现有伪造国务院参事的人在四处公开活动。今后,我们能让这样的骗子绝迹吗?”

8月10日,“新华视评”栏目发布评论视频《“假院士、假参事”背后的真问题》称,在信息公开的时代,如此显赫的身份本不难核查,但涉事机构要么迷信权威、不加把关,要么装聋作哑、不愿拆穿,给骗子铺上红毯,给自己脸上“贴金”,双方各取所需。

评论视频指出,这背后折射的深层次问题是有些地方存在的“头衔”饥渴和“帽子”崇拜。这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一旦戴上某顶“帽子”,似乎就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偏离荣誉称号的本质,也催生了畸形的追逐。

消费“头衔”、乱戴“帽子”,助长了歪风邪气,也让骗子有了得以生存的土壤。杜绝类似现象,不仅要涉事机构增强自律、严格把关,相关部门也应及时澄清、维护声誉,全社会更要擦亮眼睛。如查实造假,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不给骗子提供任何“唱戏”的舞台。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kuaizu.me/post/25634.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